1. 首页
  2. 新闻

a16z 内部复盘:AI 社交产品或许从根本上就不成立

来源:a16z

整理:Z Finance

图片来源:a16z

在过去十年里,每一次消费级产品的爆发,几乎都伴随着一次社交范式的重构:从 Facebook 的好友动态到 TikTok 的算法推荐,我们逐渐学会用产品定义自我、表达身份。

那时的产品,是人在表达,产品在辅助;而如今,AI 正在悄然完成一次角色反转——它不再是人的工具,而开始成为表达的主体、连接的中介,甚至情感的承载者。从 ChatGPT 到 Veo3,从 11 Labs 到 Character.AI,我们正目睹一场被误认为是“效率提升”,实则是“人类角色外包”的深度变革。

在本期由Erik Torenberg主持的讨论中,Justine Moore、Bryan Kim、Anish Acharya 与 Olivia Moore共同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判断:今天的AI产品不再是“像工具一样的工具”,而是“像人的工具”,甚至正在成为“替代人本身”的产品。

用户开始每月为AI支付200美元的高额订阅,**不是因为它更强,而是因为它能“替你做”,甚至“替你是”。Veos能在8秒内生成定制化视频,ChatGPT可以写商业计划、做心理疏导、代替情感倾诉,11 Labs为你打造独一无二的声音人格。而这一切,不再需要你自己动手,甚至不再需要你是那个“你”。

AI消费的兴起,背后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信号:表达在被格式化,社交在被模拟,身份在被重构。

今天我们还在用Reddit、Instagram、Snapchat分享用AI生成的“我”,但这些平台不过是旧瓶装新酒。真正的AI原生社交网络尚未出现,因为AI可以生成“状态”,却无法创造“情感张力”;可以提供陪伴的幻觉,却无法替代真实连接中不可控的挣扎与脆弱。

这一切带来三个震撼性判断:

第一,AI产品的本质,不是提升用户,而是重构“用户是谁”;

第二,AI伴侣的崛起,不是社交的开始,而是社交的终结;

第三,AI分身的普及,不是表达的延展,而是人格边界的消融。

在可预见的未来,最成功的AI产品不会只是工具型产品,而是人格型产品。它们能理解你、模仿你、代表你、引导你,最终——替代你。

这不是效率的胜利,这是存在的质变。

AI消费革命:高价订阅与社交重构

Erik Torenberg: 各位感谢参与这次关于消费领域的播客。似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突破性产品,从Facebook、Twitter、Instagram、Snap、WhatsApp、Tinder到TikTok。每隔几年就会出现这种新范式、新突破。但感觉几年前这种趋势突然停滞了。为什么停滞了?或者说真的停滞了吗?你们会如何重新定义这个问题?如何看待现状?未来将走向何方?

分享链接: - 币乎BIHU

免责声明: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。

相关推荐